課程日期:2010/01/08
主講人:台北科技大學 創新育成中心暨生醫材料工程跨領域研發中心 方旭偉博士
文字: 本中心-產業分析研究專員 張齊允
《前言》
生物科技的口號至少喊了十年,很多學校陸續成立生物科技,生物技術,生醫工程等等相關系所,慢慢越來越多生物系相關的學生也陸續畢業,造成了一個問題,舉例來說,北科化工現名為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,研究所分成化工所和生技所,在師資招募上就會把化工和生技的專長考慮在內,在這幾年就會發現生技相關的人才很多,生技領域畢業生逐年增加,但工作機會仍不如化工相關多樣,因此大家就開始檢視這樣的問題,是否當初鼓勵生技產業的配套措施做得不夠完善,其措施最後並未造就產業,這樣人才便沒有地方去了,所以現今的環境,包括政府可以藉由公權力來製造誘因,協助業界多方面的方展,且擴大徵到適合的生技人才。
《在既有的基礎上發展》
醫藥從研發到銷售這條價值鏈很長,且成本很高,美國一家中型藥廠的研發預算,等於台灣全部的研發預算,以美國的執行方式可以擁有很大的企業從頭做到尾,儘管如此,很多大廠也不是從頭做到尾,各大廠間還是有分工,所以台灣這樣小的國家就要把重點放在真正能發展的地方,看是要專心在基礎研發呢,還是收購已經非常接近臨床試驗要完成的計畫,來做後段的行銷及生產,一個國家的產業若沒有其聚落及特色,以醫療市場來講通路相對比較封閉,所以要去做一些篩選的動作,2007年的藍圖計畫有先委託國內外的機構做一份台灣現況調查,發現台灣的醫療器材大概都是在血糖計,輪椅,電動輪椅,血壓計等等,且其技術長處不外乎是資通訊,電子方面的製程,還有台灣在臨床試驗的能力及水準也相當高,針對這份調查再決定台灣的醫材要朝什麼方向發展,在既有的基礎上發展較有利基。
《滿足市場真正的需求》
醫療器材產品的開發發想,從產品的構想,通常起源於Unmet Clinical Need,就是臨床的需求,我們為什麼要醫療器材,就是有疾病需要醫療器材去幫助我們診斷,治療,或是復健等等,而好的構想如果從業界的話看要從哪裡來取得,最直觀的就是從現今各國的產品發展方向來看,以藥物來說像是標靶治療,醫療器材的話就像是質子,中子等治療癌症,或是學校學術界的一些基礎研究的結果,而其實基礎研究結果是個蠻長遠的東西,所以要有相關的規劃,例如這些基礎研究是否已進一步的專利化,或是它有know how,這一些都會是產品構想的來源。我們學界有時和醫生對談,去手術是裡觀摩醫師的門診,直接去傾聽醫師們在醫療行為裡是否有需要幫忙之地方,有時只是一個小動作,做一個手術也許是一個小地方不是那麼順暢,他們會和工程人員提出可以改進的地方,比如刀劃上去傷口如何撐開,比如說手術室裡止血加壓的裝置,用水銀去控制,但後來發現病人的血壓高低不同,而且有時差很多,有的病人血壓很低,結果他們止血加壓太久,造成組織的壞死,血壓太高,加壓又不夠,止血的效率便不理想,像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,比如說我是化工的背景,化工裡有一項是程序控制的專長,像是工廠裡反應槽的溫度,體積,如果因為一些突發因素而變化,我們可透過控制閥,控制係數去將它調整回來,對很多有自動控制專長的人來說,他們會想這是很簡單的事情,可是,當你在跨領域的時候,它不見得可以輕易被實現,這也可能是一個構想的來源,然而,有構想不見得就有商機,在各個產業亦是,有很多學術研究也許在學理上有很大的突破,但沒有市場的價值,所以在學界我們不斷地叮嚀自己這一點,就是東西要賣得出去。
延伸閱讀→醫療器材產業之發展策略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