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課程日期:2010/01/08 

主講人:工研院 廖俊仁博士 

文字: 本中心-產業分析研究專員 張齊允

《前言》

 廖俊仁博士先從工研院談起,工研院研發的目的,其實和產業的需求息息相關,要以經濟為考量,就是要有價值(市場),政府透過投資這樣的研發單位,去創造產業,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,過去政府投入很大的心力在製藥產業,但這幾年的產業成長不如醫療器材產業,主要還是歸因於醫療器材產品的多樣性,且加上台灣原有的製造技術,自然發展的快,然而醫療器材產業要長久的走下去,勢必要開始發展高階醫療器材,也就是複合式醫療器材,比如骨科醫材的市場價值,在於骨科醫材高單價,形式多元,且其致病性不高,以手術來說相對於心臟,骨科手術的風險較低,另外,廖博士更以粉筆為例,讓大家了解到同樣原材料在不同的應用上所產生的價值差異。

《到底難在哪理?》

台灣過去的產業經驗,不外乎是只要有一些設備,一些簡單的技術,能夠生產就可以賺錢,但生技產業不同的是,買了技術卻不一定會做,除了蓋工廠外,還要臨床試驗,還要上市許可,買賣的對象也不一樣,這當中要投入的心血是很可觀的,所以事先的預測相當重要,換句話說,複合式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,難就難在一開始要決定做什麼樣的產品,因為他要考量的變因較一般電子產業多,電子產業追求的就是一個大原則,就是創新和速度,但是醫療器材不同,其複雜度從生技試驗開始到許可認證,或是市場價值和顧客對象等,都是決定產品生死的重要變因。問題就在於,如何找到產品的價值,因為生醫相關產品驗證的時間較長,你做的東西是五六年以後才會上市的,廖博士提到脊椎骨的問題,以Kyphoplasty為例,解決臨床需求可以創造很大的利潤,較有機會的像是軟骨損傷,椎間盤退化,人工韌帶,股骨頭壞死等,都是很好發揮的題材,另外,和醫師良好的溝通及接觸是很重要的管道,因為醫師是第一線接觸病患和醫材的人,對臨床需求的了解度有一定的想法和意見可以提供,所以要和醫師團隊合作,深入了解臨床需求。

《實際經驗分享》

工研院最近的一個產品,就是要在脊椎間的氣球灌骨水泥,一般都是壓克力,要做的就是這個灌壓克力的醫材,不管是在機械上的設計,還是對動物的試驗,經過半年的研發都漸有進步,因此醫療器材產品的開發能力,需要做出實際的東西來證明,博士以他做實驗的實例,說到滅菌的方法和環境,帶出GMP的品質管控問題,開發醫療器材所要負的責任重大,有好的想法,一定要有好的製造環境,進而想辦法應用到人身上。

 

延伸閱讀→醫材產品開發流程策略與經驗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→ 複合式醫材商品化分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→醫材產品上策略與經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→複合式醫療器材簡介與分類

回課程內容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rvice3M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